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头条 > 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观

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观

来源:素质在线     时间:2020-06-28 14:12:41    浏览数:1198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意义、原则、体系、形态、保障、实施等方面,做出了清晰的要求。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上世纪50/60年代,推进劳动教育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缓解经济压力;上世纪80/90年代,推进劳动教育是为了服务经济建设;

在现阶段,再次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势必不只是为了继续满足过往的要求。新形势下,劳动教育必然有新面貌;新时代下,教育从业者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观。

1、劳动教育的现实误区

自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来,全国各地的劳动教育轰轰烈烈的展开,但本文认为,现阶段开展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着部分理念误区、操作误区与场景误区。

理念误区主要表现为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割裂,单独强调劳动教育的组织形式、现实意义,而忽视“五育”的内在协同性,窄化为培养学生技能的训练,忽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求。

操作误区的表现是主要表现为对“劳动”及“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确。

一种形式是在组织劳动的同时,未融入教育的内涵,只强调劳动形式,将劳动教育“劳役化”,使学生失去兴趣;

另一种形式是过分强调趣味性,让劳动“游戏化”,很多活动看起来是有趣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劳动,学生也收获不了劳动的兴趣。

场景误区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单一教育场景的作用,如强调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教育活动,忽视劳动教育中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此举个例子“妈妈帮我系一下鞋带,我要去参加学校的植树劳动”。

以上误区的出现,迫切的需要我们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及时调整劳动教育形态,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观。

2、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层含义

树立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观,势必要求我们理解推动劳动教育背后的深层含义。

推进劳动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不但需要中国当代青少年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更需要他们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了解祖国发展,在参与生产劳动活动的同时,体悟祖国伟大,培育乡土乡情,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意见》内“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不分贵贱”都清晰的反应了根本原则的要求。

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性

树立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观,势必要求我们深入了解“五育”的内在关联性,理解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内涵。

劳动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各种教育的综合体现,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中,要依托劳动技能培训、生产劳动体验的劳动内容,融入“孝敬父母、尊师重教、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德育”内容;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先民智慧,“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等农业创新理念的“智育”内容;融入“上山下乡”、“徒步穿越”等磨练意志的“体育”内容;融入动植物识别、手工文创、农产品宣传设计等“美育”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执行准则

树立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观,势必要求我们掌握核心、分清主次,制定清晰可行的执行准则。

《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紧抓“劳动”的本质属性,在使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积极性的同时,注意避免模糊劳动和游戏的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兴趣应当表现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作用于大自然,能让植物献出果实,能用工具把木料或金属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劳动是严肃的付出过程,劳动的乐趣在于创造,学生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倾注在劳动过程中,并收获一定的结果,其本质是生产创造、服务自身、服务社会,不可盲目的将经济金融、新媒体、STEAM教育等概念纳入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体系,应聚焦主要矛盾,聚焦劳动本身。

5、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场景协同

树立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观,势必要求我们思考教育全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职能与定位,达成协同效应。

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生活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劳动教育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在三者关系中,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进行劳动意识启蒙,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组织校内外公益劳动、组织社区服务活动、组织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除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外,还应允许并支持社会助学机构开展创新创造教育活动,合法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多样化创新和实践活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角联动的劳动教育新体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餐,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劳动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更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不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

看我中华民族,俯仰五千年,筚路蓝缕,成无限荣光;

观我华夏青少年,纵横六合间,穷达不堕,定再现辉煌!


相关资讯

教育头条
新闻资讯
教育观点
历史案例展示
课外课程展示